大瑶镇 - 乡镇概况

浏阳市大瑶镇位于湘赣两省三市(萍、浏、醴)结合部,处于319、106国道和1835省道交汇点,是浏阳南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浏阳市的四个中心镇之一。
大瑶镇面积76平方公里,人口5.6万,辖29个村,2个居委会。自浏阳撤县设市以来,大瑶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2002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7.6亿元,财政收入30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88元,分别比1992年增长6.17亿元(467%)、2046万元(204.6%)、3066元(587%)。 大瑶镇共有各类工商企业1917个,工业总产值6.8亿元,分别比1992年增加1587个、增长5.6亿元。其中,年产值上1000万元的有东宇烟花制作有限公司等2家,上500万元的有浏阳河水泥有限公司等9家。
下辖村有:同升村 黄花堤村 彭家冲村 九华村 连心村 雄心村 排山村 棠花村 料源村 扁担塘村 南竹山村 锅铺村 坳下棚村 袁家湾村 梁祠村 坑背村 阳田村 石下村 天子坡村 南木村 花塘村 龙墈村 大瑶村 新建村 东风界村 枫林村 万家坳村 藕塘村 路东村 茶园村 路西村。
大瑶镇以花炮产业为龙头,形成了花炮、造纸、陶瓷、建材等四大支柱产业,花炮年产值达5亿元,出口交货值达1亿元,商贸流通频繁,交易活跃,是中国最大的花炮原材料集散中心。 农业产业结构有较大调整。近年来,发展药材基地1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3000亩,逐步实现“订单农业”模式。
大瑶镇 - 经济状况

大瑶镇地域宽阔,资源丰富,产业发达,总人口5.65万,辖6个村、4个社区居委会。近年来,大瑶人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探索城镇建设的多元融资渠道,在湖南省率先推行拍卖土地使用权;实施镇、村、外商多级开发,率先将招商引资项目引向城镇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瑶镇形成了以造纸、彩印、化工为主的非花炮类产业集群,工业经济得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大瑶镇实现生产总值6.52亿元,财政收入652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78万元。
面对改革与发展的大好机遇,大瑶镇紧紧围绕“再上台阶、再创第一”这一目标,继续抓住“工业发展、城镇建设”两个重点,始终坚持“创新、突破、跨越”三大工作方针,全力实施“观念牵引、品质提升、行政革新、人文渗透”四大战略, 为构建“平等友爱、共同致富、安定有序、生态良好,全面小康”的新大瑶而努力奋斗。
大瑶镇 - 农业发展

一是大瑶镇经济大发展。大瑶镇是“中国小城镇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中国星火计划农村现代化小城镇建设示范单位”,有着1400年的花炮产业历史,且经久不衰,现有花炮企业近百家,是浏阳市经济重镇之一。2006年,大瑶镇国民生产总值7.5亿元,财政收入76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多元。经济大发展既为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又为“三个文明”和谐发展提出了崭新的课题。
二是城镇规模迅速扩大。解放初期,大瑶镇集镇面积0.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00人。1993年,大瑶镇在湖南敲响了国有土地拍卖第一锣,自那时到2004年,集镇面积迅速扩大到3.41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增至2.6万人。城镇规模的扩大,建设城镇、经营城镇的艰巨任务,迫切地提到了镇党委、镇政府和大瑶镇人民面前。
三是“三大反差”的客观存在。一是经济发展与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反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环境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村民房屋无序修建、垃圾乱倒、旱厕臭气熏天,甚至还有人畜同住的现象。二是农民收入年均两位数增长与农民自身素质偏低的反差。大瑶镇5.6万常住人口中,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的仅占0.21%,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53.4%,其中文盲半文盲1737人,占常住人口的3.1%。村民间为婚姻、水利、坟山的宗族械斗时有发生等。三是小康标准之中的经济指标与其他指标的反差。从经济指标看,大瑶已实现了小康,而其他指标偏低,特别是小富即安的思想遮住了村民的眼光,盲目比阔气、高消费。
大瑶镇 - 基础设施

大瑶中博大酒店按照四星级酒店标准建设,将集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总用地面积15.3亩,主体建筑在15层以上,总建筑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酒店将于2011年元月1日前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全省首家乡镇四星级酒店。
云南省中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隶属于云南省中博集团,该集团是中国西南部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总部设在云南昆明,总资产达60多亿元,已先后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投资开发各种物业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
大瑶镇 - 乡镇创新

大瑶镇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的“始终坚持”:
一是始终坚持把发展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建设新农村,必须首先让农民能够挣到更多的钱,而农民要想获得更为持久、稳定的收入来源,就必须要有成型的产业在农村地区落地生根。拥有1400多年花炮历史的大瑶,充分利用已有的传统花炮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花炮文化,主攻发展花炮生产、花炮原辅材料生产和花炮及其原辅材料营销等三大主导产业,形成了“中国花炮之源”的优势品牌。随着花炮产业的不断发展,大瑶镇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绝大部分实现了就地转化。
二是始终坚持把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和归宿。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农村面貌的根本性改变和农民生活水平的实质性提高。对于大瑶镇发展的整体规划,大瑶镇遵循“政府主导,市场开发”的原则,高起点地制定了“先由小城镇向小城市转化,再由小城市向城乡一体化转化”的分步骤发展战略。
三是始终坚持把培育新风尚,塑造新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推手。在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因素中,人的因素始终是最主要的,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没有新型乡村文化的兴起,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大瑶的新农村建设在着力抓好“有形建设”的同时,各种“无形建设”也同步跟进,既丰富了建设内容,又更好地推动了建设。为培育大瑶人的自主创业精神,镇政府在广场建起了“大瑶创业功臣榜”,并将本镇大胆创业,带头致富的典型写入〈〈大瑶镇志〉〉。为提高农民素质,大瑶人自行编写了〈〈大瑶镇农民基本行为规范〉〉,并通过积极开展“十佳文明小区”、“十佳文明户”、“六好女性”等评选活动,将〈〈规范〉〉很好地落到了实处。
四是始终坚持把永葆先进性,建立好机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对于广大的农村基层党员和党组织来说,建设新农村既是一次新形势下的严峻考验,也是一次展示党员风采、树立党组织形象的好机会。对此,大瑶镇通过创新方法,合理引导,充分发挥居民小区党支部和管委会的作用,将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将党员的信念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理想目标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确保了党员的先进性在新农村建设中永不落后。为了更好地形成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大瑶镇通过“政府作规划、社区抓落实、小区是关键、农民是主体”的“二十字”工作方针,逐步建立起了干部绩效考核制度、公开议事制度、基础工作包干责任制度、文明创建公式制度等一系列规范的管理措施,进一步增强了基层行政工作的透明度,也更好地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